序
陈健
(中国驻日本原大使、联合国原副秘书长)
提起顾维钧,上了一些年纪的国人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士都会对其肃然起敬。100多年前,他怀着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梦想飘洋过海研究政治、外交、法律, 面壁七年,历经本科生、硕士研究生、博士研究生三个阶段。他主要在政治学院学习国际法与外交学, 最后获得了博士学位。他戴着博士帽回来,曾经从总统府的大门进进出出,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。
长期以来,国内对顾维钧的研究主要是两个视角,一是历史的视野,着重人物活动轨迹、人物思想历程的研究;二是法律的视野,重点探讨的是顾维钧的国际法思想。相反,只有很少的人从政治, 尤其外交学的视野来探讨顾的外交理念以及外交艺术。顾维钧1968年接受采访时说:“我在哥大(哥伦比亚大学)领得文学士、政治学硕士、国际公法及外交博士学位。”顾维钧自称的“国际法及外交博士学位”可以视为一个整体, 没有必要进一步区分究竟是国际法博士还是外交博士,虽然严格地说,国际法与外交各有侧重,相对蚀立,但是“在实际上又不可强分的,所以研究外交不可不明国际法,研究国际法更不可忽略外交”。从顾维钧的言论中,可以看出,虽然他穷其一生致力于国际法的实务,但是其研究目的是为了国家的政治与外交。
高克博士曾习国际法,又在海外留学过,长期钟情于国际政治与外史研究,学术背景与顾维钧相似。该书就是一本解读和诠释顾维钧外交思想与外交特点的学术专著。为了避免面面俱到,泛泛而谈,作者选取了一个“点”一一顾维钧参加国联辛顿调查团,由此展开分析,同时旁及该点“之前”与“之后”,这样就既重视书稿的“重点性”又照顾“全面性”,“重点”与“全面”做得恰到好处。这是该书的第二个特色。该书的第二个特色是史料丰富。不仅有第一手资料,也有国外丈献,尤其是日本同仁研究资料。这些资料可供史学、法学、外交界再利用。该书第三个特色是可读性强。书中不仅有严谨的理论分析,而且穿插外史细节、外交花絮。
至于书中所阐明的顾维钧的外交理念、外交技巧可能是读者更为关注的方面。
爱国主义。顾维钧外交思想中的核心是爱国主义。这是顾氏外交实践中坚定的理想,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,故在险恶外交态势下他始终无畏,大义凛然,以民族、国家大业为重。就是身居国外,依然心系国家、故乡。他思乡之切时,便吟诵杜甫的《月夜忆舍弟》中的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的诗句。
弱国更需外交。在近代,中国是一个弱国,所以不能单凭血气之勇,需要纵横捭阖。顾氏十分清楚政治、外交在战争中的作用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,他积极开展活动,尽自己所能,虽只赢得有限的外吏业绩;但即便外史失败,也赢得了他国的尊敬。现代的国人平能脱离当时的历史对顾维钧求全责备。
“中庸”的政治理念(超党报的外交理念)。顾维钧“中庸”的政治理念在国内体现为超党派排主,重视折直、调和、平衡,以大局为重。这典型地体现在“主战”与“主和”论战中。该“中庸”的政治理念体现在国际上则是他对战争的看法。他厌恶战争,希望用和平达到目的,并且他对外交的作用理解得非常深刻。他认为,外交不比打仗,很难“完胜”,同归于尽不能经常用于外交。
[展开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