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言:当代争论与方法问题//001§l 关于马克思思想的当代争论//001§2 马恩早期著作的当代发现//014§3 方法问题//028第一章 “自我意识”和“思有同一”//051§1德国古典哲学背景//051§1—1 康德:先验主体。“纯粹活动”。二元论。//052§1—2 
导言:当代争论与方法问题//001§l 关于马克思思想的当代争论//001§2 马恩早期著作的当代发现//014§3 方法问题//028第一章 “自我意识”和“思有同一”//051§1德国古典哲学背景//051§1—1 康德:先验主体。“纯粹活动”。二元论。//052§1—2 费希特:自我。“活动本身”。形式的思辨推理//057§1—3 谢林:思有同一。“无限的活动”。理智直观//063§1—4 黑格尔:实体即主体。“自我活动”。辩证法//067§2黑格尔哲学的解体。“实体”与“自我意识”//073§2—1 黑格尔哲学之为宗教的理性支柱//074§2—2 大卫·施特劳斯和布鲁诺·鲍威尔//080§3马克思的《博士论文》及其意义//085§3—1 最初的转折与矛盾之点//086§3—2 马克思《博士论文》的基本立场。一般的说明//095§3—3 对于伊壁鸠鲁哲学的肯定意见。比较具体的说明//104§3—4 对于伊壁鸠鲁哲学的批评意见。比较具体的说明//111第二章 “现实的人”和“市民社会”//116§1 《莱茵报》时期的社会—政治批判//117§1—1 《莱茵报》时期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倾向//118§1—2 马克思同“自由人”的决裂意味着什么//132§1—3 令人困惑的物质利益问题//149§2 费尔巴哈哲学人本主义的意义//160§2—1 宗教人本学和哲学人本主义//162§2—2 感性—对象性//169§2—3 “现实的人”的概念及其意义//175§3 《德法年鉴》时期的法哲学批判//183§3—1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共同立场//185§3—2 对象性的反思形式//193§3—3 “本质的矛盾”和“市民社会”//205§3—4 “市民社会”的解剖及其理论格局//215第三章 “异化劳动”和“对象性的活动”//232§1 异化劳动学说:政治经济学批判//236§1—1 国民经济学的基本的二律背反//239§1—2 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//243§1—3 异化劳动学说的展开及其理论意义//250§2 共产主义学说: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//259§2—1 自我异化和异化的扬弃//266§2—2 共产主义观念的诸形态//277§3 哲学:“对象性活动”原则。劳动//295§3—1 “对象性活动”概念的初步意义//296§3—2 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//306§3—3 劳动。“对象性的活动”原则的进一步意义//315第四章 实践原则与唯物主义历史观//326§1 新世界观的哲学唯物主义纲领//328§1—1 “感性的活动”或“对象性的活动”//330§1—2 现存感性世界。意识或观念//338§1—3 马克思的实践原则在哲学世界观上所实现的变革//348§2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草创与初拟//357§2—1 唯物史观的基本要点。历史的“现实的前提”//359§2—2 人类历史与共产主义//368参考文献//377附.录//381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//381 论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//393 超感性世界神话学的末路——马克思的存在论革命及其当代意义//409 论马克思学说的黑格尔渊源//426 后记//445